何宗济和老战友到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座
爱好文艺把军参
何宗济1933年出生在四川重庆璧山县的虎头山下,家庭不富裕,他从小半工半读,交半价的学费,勉勉强强,学到了高中一年级。
业余时间,跟着哥哥学二胡,也正是这项特长,在他1949年12月16岁参军时,进入的就是12军34师的文工队。
“我清楚地记得,当时跟随文工队在重庆解放时带领部队和市民唱的宣传歌曲是《解放区的天》。”今年84岁的何宗济回忆。
抗美援朝勇参战
1951年3月,何宗济跟随部队抗美援朝,参加了第五次战役、三八线阻击战和三八线反击战。作为文艺兵的何宗济在战斗中由学生兵迅速成长为战士,撰写战地报道,参加后方救护所的救护队,抬担架,运伤员。
“战争是残酷的。因为营养不良,我得了夜盲症,不得不到邻近的村庄去调养,病情稍有好转,我就开始教患病的战友们唱歌,有《志愿军之歌》《全世界人民团结紧》《共青团员之歌》,15天后归队。我们冒着枪弹从前线把战友运回后方,有的重伤战友就在身边牺牲了,我们要做好登记,然后定点掩埋。”84岁的何宗济严肃的面孔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:“所以,现在的和平真的来之不易。”
战争归来当教员“有一段时间,战争处于牛皮战,只有一些零星的、局部的战斗,我们又转身为文化教员,到部队驻地为战士们补习文化。”84岁的何宗济严肃的面孔缓和下来:“为了鼓舞战友们的士气,我们在前线的壕沟、掩体里会相互拉歌,"二连,来一个","三连,来一个"。”
1954年4月,何宗济随部队回到祖国,在浙江金华参加营房建设,继续担任文化教员,之后,在12军炮兵团历任排长、秘书、干事、指导员、股长、科长、主任政委等职。
重视文化促宣传
1969年后的十多年,何宗济调任南京军区直属野战医院后勤部政治处的科长、主任。
“我非常重视军队文化建设,我们《前线报》每年为《解放军报》提供30多篇稿件,宣传我们部队涌现的新生事物。”何宗济不知不觉提到了另一件事:“当时的干事中,有一位名叫胡舒立的女同志要参加1978年的高考,我为她复习提供了不少方便和帮助,结果她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系,真是不容易!她现在是财新传媒的老总。”
退居二线把史编
1981年,何宗济调任上海铁路局南京铁路分军事代表办事处局政委,常驻蚌埠。
1986年,何宗济退居二线。根据部队安排,1990年何宗济开始参与党史、军事百科有关军队运输史部分章节的整理、撰写、编辑工作。1993年,这一工作顺利完成。
1996年,何宗济从蚌埠退休来到了合肥市军休四所。
退休之后重锻炼“退休以后就要改观念,把心态调整好。”84岁的何宗济这样总结自己的退休后的生活:“人,永远在路上。退休前把学业和事业当做奋斗的目标,退休后,则把健康作为努力的方向。”
1952年曾参加第一届全军运动会三项的三级运动员何宗济,退休后选择了太极拳和太极剑强身健体项目,比赛42式、48式、86式和杨氏88式、32式、42式太极剑,都成为何宗济的锻炼项目。在合肥市军休办举行的比赛中,何宗济获得过多项团体前三名和个人二、三等奖。
“名次不重要,重要的是坚持,而不是两天打鱼,三天晒网。”何宗济这样总结。
广交朋友陪老伴
除了体育锻炼,何宗济还广交朋友,最多的当然是战友,“其他的还有,拳友、歌友、股友、牌友、网友”。
不过,最让人感动的是,何宗济认为,老伴才是最重要的,“我们相依为命,互相尊重,互相提醒,我们已经结成了"命运共同体"。
“我退休前的事业有一半是我老伴的功劳,现在在家里,我就心甘情愿地为她当帮手,分担她的事情。”何宗济拍着自己的胸脯。
夕阳越晚越灿烂
在饮食方面,何宗济以清淡为主,“只要保证营养就行”。
入夏后,何宗济早上五点半以后就开始活动,央视的《新闻联播》《今日关注》和东南卫视的《海峡新干线》是何宗济每天必看的视频栏目。
除了电视,何宗济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,他喜欢音乐,喜欢摄影中的自然奇观,旅游、投资股票……
“夕阳无限好,越过越美好”,这是何宗济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总结。赵贤育 合肥晚报 ZRKER合肥记者 陶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